北京是中国地铁发展的起点,也是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探索的先行者与者。近60年来,北京轨道交通经历了从简单满足交通的单一需求,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转变,有效落实了“城市跟着轨道走”的发展要求。2003年,北京地铁4号线、10号线、奥运支线等一批线路的陆续开工建设,标志着北京地铁正式步入了一体化发展时代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,北京轨道一体化工作已经初步做到了政策有依据、规划有方法、设计有指引、实施有抓手,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。
北京正以轨道为引,以空间为基,构建轨道上的城市生活。纵观北京轨道一体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,具体包括:
一、理念研究和模式探索阶段(2003-2012年):车站地下空间与车辆基地开发一体化的初步探索
20世纪,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方针以战备为主。21世纪伊始,北京申奥成功,为兑现奥运承诺和促进城市发展,开始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。这期间,北京共开通10号线一期、5号线、13号线、首都机场线、奥运支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路,共计144公里,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的骨干框架基本形成。
二、实践积累与政策形成阶段(2013-2018年):综合开发与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,政策支撑逐渐形成
随着《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(2007-2016年)》和《北京市城市轨道交**期建设规划(2015-2021年)》的陆续批复,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。2014年底,北京地铁票价开始实行计程制,也为地铁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2018年,以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16年-2035年)》(简称《总规》)为指引,北京市政府印发《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》,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,要求对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进行一体化建设和综合利用,促进轨道与用地规划的紧密衔接、有机融合,形成轨道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机制,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。北京轨道一体化正式从“一事一议”迈入了“有章可循”阶段。
三、拥有推进和深度实施阶段(2019年至今):以一体化和微中心为抓手,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,发展模式持续创新
北京市政府先后于2020年、2022年批复发布了《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(**批)》与《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(试行)》(简称《实施细则》),进一步明确了轨道一体化实施的抓手,增强了政策的支撑,给北京轨道一体化工作赋予了新的动能。
轨道微中心建设加快实施。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一体化工作专班的统筹调度下,北京71个微中心正在加快实施。各区政府与轨道建设主体从站点周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、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案编制、用地储备和供地等方面多维度、多层次共同推动以微中心为抓手的一体化建设工作。
轨道一体化规划走深走实。以轨道交通城市发展为思路,以《实施细则》等相关文件为依据,以三期轨道线网为载体,轨道一体化规划工作逐步走深走实。目前,1号线支线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已深入融合一体化相关要求,以轨道走廊为依托统筹布局产业、居住、公服等城市功能,引导要素集聚、混合用地功能、培育线路客流,推动轨道交通及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。
城市空间品质持续提升。以轨道站点为牵引,以城市更新为工具,持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。通过既有车站一体化带动周边低效用地更新,保护老城风貌,完善公共服务设施,激发城市活力。
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是首都建设“四个中心”、履行“四个服务”的重要支撑,是助力北京迈向“国际的和谐宜居之都”的关键举措,是给予市民城市温度、彰显首都美好的城市内功。